▲【陕北手机摄影网采风合影】 张明生/摄
——编者按—— 2018年3月31日(星期六)上午,由子长县摄影家协会组织的【“相约春天”摄影采风行】隆重举行,来自全县各行业的25名摄影爱好者,分别对杨镇王家坪、瓦镇瓷窑花果山和县城瓦窑堡长廊的花卉及人物进行摄影采风创作,期间还有丰富多彩的文艺表演和精彩的作品点评,取得了丰硕的成果。现将作品分两期呈上,希望大家喜欢!
《春天的摄影表达》 —子长县摄影家协会“相约春天”采风之感 郝随穗 有关春天的出行早在人类社会之初,就已经成为人与自然界的美好事物零距离接触的重要文明标志。耕作、踏青、赏花等一系列与春天有关的日常行为,渲染了整个春天,人与自然构建的和谐画面,数千年来在中国大地上呈现出一幅幅美丽的春天画卷。 春天,就是无处不在的春风、春光、春花,春色,就是吸引着许许多多追求美好的人用不同的方式讴歌与赞美、纪录与珍藏。近日,一群摄影人在这个春天聚集在杏花林中,用镜头与这个春天建立起密切的关系,表达着这个春天诸多美景的可能。 当下是一个全民摄影时代,智能手机和数码相机的普及,几乎让每一个人成为独立的摄影达人,于是,不管是在景区,还是在平日的生活中,只要是有人的地方,就会有摄影的存在。而这种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无需考量,作为生活的一种辅助性娱乐方式,摄影的介入,正是当下人对自我内心深处不易言表的艺术默契点的结合。因此,摄影被人们所喜欢,是在表达了自己潜藏许久的艺术诉求。摄影是一种表达和叙述,是一种依赖镜头呈现局部世界真相的手段,而这个局部实则为烟火人间的生活主题和人类命运共同体;亦是关乎个体生命存在意义的有力佐证。 本次摄影活动以杏花为主题,而在实际的拍摄过程中,人与杏花角色在不停地互换,人在花中,花在人中,唯有镜头是旁观者。镜头中的人与花有意无意地寻找到对话的途径,使得画面感充满了虚与实、明与暗的层次美,比如《偷着乐》《焦点人物》等。人物与景交融在一起的摄影作品有一个最大的难点就是,在习惯思维下的视角能不能具有反叛性和逆转性,能不能给人以陌生感和新鲜感。而这次采风中的一些作品为自己找到了独特的镜头表达,将作品置入自我的摄影语境中,使作品具有强烈的主题的色彩,比如《妙手回春》《助手》《焦点人物》等。 花朵,作为一种大地的修辞手法的存在,本身就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春天的承载者。用摄影语言去叙述和表达,这种可能性看起来简单,其实很难,但是在本次采风中的部分作品,准确地表达了花朵的多维空间和内在瑰丽。《春姑娘的脚步》《形影不离》有同工异曲之处,作品表达的不是花朵本身,而是影子。影子在这里可以解读为花朵的灵魂和内心世界,这种拓宽性思维下的作品,给了人多维度的想象空间。《桃花红杏花白》《美丽绽放》等作品手法传统,但是老道有味,以视觉效果为主体摄影的立意,通常情况下也是很难表达出其特质,而这些作品的镜头对焦,打破常规性的局部放大与细节探究,展示出一种情怀式的大视野。 春光正好,春花盛开。摄影的最终目的是还原事物真相,是表达事物内心秘密,是解读世界的一种有效语言。这次采风的很多作品是优秀的,这些作品正是在这样的自觉行为中,以自己的摄影表达,为这个美丽的春天代言,并赋予了更多的美好。
▲【暗香】 云青/摄
▲【德艺双馨】 云青/摄
▲【报春】 杨天平/摄
▲【夫唱妇随】 汪玉平/摄
▲【春的使者】 张彩琴/摄
▲【相由心生】 杨天平/摄
▲【含羞】 陈林林/摄
▲【我们的群主】 贺成荣/摄
▲【花蕊】 杨天平/摄
▲【美女摄影师】 云青/摄
▲【盛开】 张文/摄
▲【留住精彩】 张彩琴/摄
▲【陪衬】 张彩琴/摄
▲【默契】 杨买荣/摄
▲【相辅相成】 孙世平/摄
▲【我的女助手】 陈林林/摄
▲【桃花红 杏花白】 张明生/摄
▲【投入】 汪玉平/摄
▲【形影不离】 云青/摄
▲【手机摄影】 杨天平/摄
▲【争春】 汪玉平/摄
▲【自信】 云青/摄
▲【约会春天】 汪玉平/摄
▲【长枪短炮】 贺成荣/摄
▲【绽放】 汪玉平/摄
▲【银条花】 徐艳林/摄
▲【相约春天】 贺成荣/摄
▲【专注】 汪玉平/摄
▲【聚精会神】 汪玉平/摄
郝随穗,男,陕西子长人。中国作家协会会员,鲁迅文学院第29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,入选中国作协作家定点深入生活项目。在国内外100多家报刊杂志发表了大量的作品,作品80多次在全国性文学大赛中获奖,出版了《费尽荒凉》《素面》《硬时光》《乡野之像》等13部文学专著。现居陕北某山村。
|